在當今的社會里,生產中還是消費和售后服務中,無時不刻涉及到一個永恒的話題:質量!
良好的品質保證體系才能保持企業贏利和企業永續經營。離開了品質管理,企業絕對不可能有持續提升和企業長遠發展的后路。質量圈控制(QCC)、統計過程控制(SPC)、全面質量管理(TQM)、田口質量工程學、質量功能展開(QFD)、ISO9000系列標準、6σ管理法等等一系列的工具都在前面的質量發展歷史長河中陸續出現。
很多的企業也在尋求生存過程中得到了體會:品質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。于是,好多的企業在引進品質管理方面的人才。所謂的品質人才在企業里帶來了ISO9000標準的建立和認證,品質工具的運用,可是生產中的質量問題不是真正的解決了。有人說:“ISO9000標準播下的是龍種,收獲的是跳騷!”。使用6σ管理法,也招聘了黑帶,可是形形色色的質量問題還是不會減少!
何為“質量管理工作三重境界”
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,古今之成大事業、大學問者, 必經過三種境界,很多后人也推崇他這樣的說法,認為人生應當經歷知之、好之、樂之這三大境界,更有形象地將其比喻為“第一重境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第二重: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第三重: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”。字面意思我們不難理解,仔細體會一下,如果將它與我們經常接觸的質量管理工作結合起來,其實也是一種很形象的描述,很切合實際。
第一重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這是人生的一個初級階段,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會經歷不同的事物,最初接觸一類新事物的時候,我們常常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。對于初入質量管理領域的人來說,最開始的思想意識里并沒有對質量有個正確、準確的認識,僅僅認為質量就是檢測,生產之中做好統計,生產之后做個把關,使得生產線正常運轉,沒有質量事故就好了。這是我國大多數質量工作者的想法,也可以說是質量人的初級境界。
第二重: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隨著世界制造業不斷地發展,許多新興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發展迅速,質量管理工作在中國制造業領域也愈發收到關注,企業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質量管理工作中。質量工作者的工作范圍、工作方式逐漸與以往不同,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上,許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質量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,視野越來越寬廣,對于質量的認知也就提高了一個層次。許多質量人常常感嘆,明明我們花費了大量精力與時間,可為什么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,質量管理工作沒有進展沒有突破。漸漸地就變得越來越迷茫,而質量管理也成為了我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大難題,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不足以解決這一難題。這就是所謂的第二重境界,以為自己已經看清事物的本質,但其實自己還是身處迷茫之中。
第三重: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記得曾經大學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再復雜的代數式最終也可能由1+1=2把其推導出”。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和演變規律,在質量方面的認識上我認為也可以這樣看待,哲學性的東西在每個行業都能用上的。雖然現在才入行,對質量的了解和所悟還沒有境界可言,甚至有可能無論怎樣耗費精力也達不到這一境界。但是只要每一個質量人愿意不斷地實踐,總結經驗教訓,學以致用,最終都會撥開云霧見天日,“悟”到事物的真正本質。在我國的制造業領域,質量人能到達這一境界的并不多,或許大多數人依然處于第二重境界,但是我們要抱著一顆突破進取的心,掌握萬變不離其宗的本質,靈活運用,追中一定能找到屬于我們的質量管理方法。